【狗咬吕洞宾的典故的来历】“狗咬吕洞宾”是一句广为流传的俗语,用来形容人不识好歹、恩将仇报的行为。这句话背后有一个历史人物——吕洞宾,他是道教八仙之一,传说中神通广大、法力无边。然而,关于“狗咬吕洞宾”的典故,其来源却并非直接出自吕洞宾本人的故事,而是源于民间传说和文学演绎。
一、典故的来历总结
“狗咬吕洞宾”最早出现在清代小说《警世通言》中,其中有一则故事讲的是一个叫吕洞宾的人,因行善积德,被一位神仙点化成仙。但在他未得道之前,有一次在山中遇到一只野狗,野狗误以为他是敌人,竟对他狂吠并攻击。吕洞宾并未还手,反而以慈悲之心对待它,最终感动了野狗。后来人们用“狗咬吕洞宾”来形容那些不知好歹、对恩人反目相向的人。
不过,也有说法认为这个典故可能与宋代的“吕洞宾”并无直接关系,而是后人附会而成。因此,“狗咬吕洞宾”更多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,而非真实的历史事件。
二、典故信息汇总表
项目 | 内容 |
典故名称 | 狗咬吕洞宾 |
出处 | 清代小说《警世通言》(或民间传说) |
主要人物 | 吕洞宾(道教八仙之一) |
故事背景 | 吕洞宾未得道时,曾被野狗攻击,但他未加报复 |
寓意 | 形容恩将仇报、不识好歹的行为 |
延伸意义 | 强调做人要有感恩之心,不可忘恩负义 |
流传方式 | 口头俗语、文学作品、日常交流中使用 |
三、结语
“狗咬吕洞宾”虽然听起来有些荒诞,但它背后蕴含的道德教训却十分深刻。它提醒人们在面对恩情时应心怀感激,而不是因一时之怒或误解而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。这一典故虽非正史记载,但因其生动形象,已成为中华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俗语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