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一箭双雕是古代哪位的典故】“一箭双雕”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做事一举两得、效果显著。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历史典故,背后有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一段生动的故事。
一、成语来源总结
“一箭双雕”最早出自《北史·长孙晟传》,讲述的是隋朝时期一位名叫长孙晟的将领。他在一次狩猎中,用一支箭同时射中两只飞翔的雕鸟,因此被后人传颂,成为“一箭双雕”的典故来源。
这一典故不仅体现了长孙晟高超的射术,也象征着一种高明的策略和智慧,即在一次行动中实现两个目标,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二、相关历史人物与背景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出处 | 《北史·长孙晟传》 |
典故来源 | 长孙晟一次狩猎中“一箭双雕”的事迹 |
历史时期 | 隋朝 |
主要人物 | 长孙晟 |
成语含义 | 比喻一举两得,做事高效 |
后世影响 | 成为常用成语,用于形容策略性行为 |
三、结语
“一箭双雕”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成语故事,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。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,应尽量寻找能够同时解决多个问题的方法,提高效率,实现最大化的成果。而这一典故的主人公——长孙晟,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