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微言大义的解释及出处】“微言大义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话语或文章中含义深刻、意义重大,虽语言简练,但内容丰富、寓意深远。它强调的是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深刻的道理或重要的思想。
一、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微言大义 |
拼音 | wēi yán dà yì |
释义 | 指言语虽简短,但含义深刻,意义重大。多用于形容文章、言论中蕴含着深奥的道理或重大的意义。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常用于评价文章、演讲、历史典故等具有深刻内涵的内容。 |
近义词 | 言简意赅、意味深长、发人深省 |
反义词 | 空洞无物、言不及义、辞不达意 |
二、出处
“微言大义”最早见于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:
> “今之所谓贤者,必巧言令色,顺人之所欲,以取亲媚于上,此非所以进贤也。夫贤者,志于道,行于德,而不务于利,不求于名,其心专于道德,而忘其身之利。……故《春秋》之法,以天为宗,以德为本,以仁为体,以义为辅,以礼为文,以智为用,以信为实。其辞微,其义大,谓之‘微言大义’。”
这段话是汉代学者对《春秋》一书的评价,认为其文字虽然简略(微言),但所包含的意义非常深远(大义)。后世将“微言大义”引申为一种文学或思想表达的方式,即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深刻的哲理或社会价值。
三、延伸理解
在古代文献中,“微言大义”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,更是一种思想表达的智慧。比如孔子编纂的《春秋》,就被后人视为“微言大义”的典范。它通过简短的史实记载,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道德评判和政治主张,影响深远。
现代语境中,“微言大义”也可用于评价一些文艺作品、名人讲话、甚至日常交流中的精辟言论,强调语言的力量与思想的深度。
四、总结
“微言大义”作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表达方式,体现了古人对语言和思想的高度重视。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追求,也是做人处事的一种态度——言简意赅,寓意深远。在今天,我们依然可以从“微言大义”中汲取智慧,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与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