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冥顽不灵成语解释】“冥顽不灵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思想固执、不听劝告、缺乏悟性。该成语源自古代文献,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,多用于批评那些拒绝接受新观念或不愿改变的人。
一、成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冥顽不灵 |
拼音 | míng wán bù líng |
出处 | 《左传·宣公三年》:“其民之不灵,其神不仁。”后引申为“冥顽不灵”,意指愚昧无知、顽固不化。 |
含义 | 形容人思想顽固、不听劝告、缺乏智慧和觉悟。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常作谓语、定语使用。 |
近义词 | 固执己见、顽固不化、执迷不悟 |
反义词 | 虚心求教、幡然醒悟、通情达理 |
示例 | 他对自己的观点始终冥顽不灵,不肯听取他人意见。 |
二、使用场景与注意事项
1. 适用场合:多用于批评或讽刺某人的态度或行为,尤其是在教育、职场、家庭等环境中。
2. 语气特点:带有明显的负面评价,使用时需注意语境,避免伤及他人感情。
3. 常见搭配:如“冥顽不灵之人”、“冥顽不灵的态度”等。
三、总结
“冥顽不灵”是一个具有强烈批评意味的成语,用来形容那些思想顽固、拒绝改变的人。在实际使用中,应根据具体语境合理运用,避免误用或过度贬低他人。理解其含义并掌握正确用法,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思想,提升语言表达的精准度与说服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