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帝释天的辞典修订版】在佛教文化中,“帝释天”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神祇,常被尊为“天主”,是佛教护法神之一。随着对佛教经典的深入研究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解读,关于“帝释天”的定义、角色以及相关信仰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与修正。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“帝释天”的相关内容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呈现其核心信息。
一、
帝释天(梵文:Indra),又称“释提桓因”,是印度教与佛教中极为重要的神祇之一。在印度教中,他是雷电之神、战争之神,掌管天界;而在佛教中,他被赋予了护法神的角色,协助佛陀传播佛法。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及东亚地区,帝释天的形象逐渐本土化,与道教、民间信仰融合,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形象与功能。
在辞典中,“帝释天”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的
1. 宗教地位:作为佛教中的重要护法神,他常出现在佛经中,如《妙法莲华经》等。
2. 形象特征:通常被描绘为身着华丽服饰、手持金刚杵或宝剑,象征权威与力量。
3. 职能与作用:护持佛法、保护修行者、协助佛陀降伏外道。
4. 文化影响:在中国、日本、韩国等地,帝释天常被视为天界主宰,与玉皇大帝等神祇有相似之处。
近年来,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,一些辞典对“帝释天”的解释进行了修订,更加注重其历史演变、文化交融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变化。
二、帝释天辞典修订内容对照表
项目 | 原版辞典内容 | 修订后内容 |
定义 | 帝释天是佛教中的一位护法神,常被认为是天界的统治者。 | 帝释天是印度教与佛教共同信仰的神祇,最初为印度教雷神,后被佛教吸收为护法神,兼具天界统治者与佛法守护者的双重身份。 |
职能 | 主要负责保护佛法和修行者。 | 除了护法职责外,还承担引导众生、协助佛陀降伏外道、维护正法秩序等多重角色。 |
形象 | 通常被描绘为威严的王者形象,手持武器。 | 形象更加多样化,既有传统王者形象,也有与本土神祇融合后的表现,如与中国玉皇大帝形象相似的“天帝”形象。 |
文化背景 | 仅提及佛教背景。 | 强调其源自印度教,后经佛教传播至东亚,与道教、民间信仰产生交融,形成多元文化内涵。 |
研究视角 | 侧重宗教经典中的记载。 | 引入历史学、宗教学、文化比较等多学科视角,分析其演变过程与社会影响。 |
三、结语
“帝释天”的辞典修订不仅是对文字的更新,更是对文化认知的深化。通过对比原版与修订后的内容,可以看出,现代辞典在保留传统信息的基础上,更加注重跨文化视角与学术研究的结合,使“帝释天”这一概念在当代语境中更具包容性与准确性。对于研究佛教文化、宗教传播及东亚文化交流的人来说,这样的修订无疑提供了更丰富的参考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