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有哪些】在中国古代,人们对于人生各个阶段有着非常细致且富有诗意的称呼。这些别称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生命的尊重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价值观。以下是对古代不同年龄段别称的总结。
一、古代年龄别称概述
古代中国将人的生命分为多个阶段,并为每个阶段赋予了特定的名称。这些名称多出自《礼记》《周礼》等经典文献,也有部分来自民间习俗和文学作品。它们不仅用于描述个人年龄,还常用于诗词、文章中表达情感或寓意。
二、古代不同年龄段的别称表
年龄段 | 别称 | 出处/来源 | 说明 |
0-1岁 | 襁褓 | 《礼记·曲礼》 | 婴儿未满周岁,用布包裹 |
1-3岁 | 孩提 | 《孟子·尽心上》 | 小孩尚在襁褓中 |
3-5岁 | 童龀 | 《颜氏家训》 | 幼年时期 |
5-8岁 | 黄口 | 《淮南子》 | 指幼年,比喻无知 |
8-12岁 | 总角 | 《诗经》 |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成两个髻,形如角 |
12-15岁 | 豆蔻 | 杜牧《赠别》 | 比喻少女十三四岁 |
13-15岁 | 舞勺 | 《礼记》 | 古代男孩十五岁开始学习礼仪 |
15岁 | 束发 | 《礼记》 | 男子十五岁束发,表示成年 |
15-20岁 | 弱冠 | 《礼记·曲礼》 | 男子二十岁行冠礼,象征成年 |
20岁 | 冠 | 《礼记》 | 成人之始 |
20-30岁 | 青年 | 传统说法 | 一般指二十至三十岁 |
30岁 | 而立 | 《论语·为政》 | 孔子“三十而立” |
40岁 | 不惑 | 《论语·为政》 | 孔子“四十不惑” |
50岁 | 知命 | 《论语·为政》 | 孔子“五十知天命” |
60岁 | 花甲 | 民间说法 | 以六十为一个甲子周期 |
70岁 | 古稀 | 杜甫《曲江》 | “人生七十古来稀” |
80岁 | 耄耋 | 《礼记》 | 八十曰耄,九十曰耋 |
90岁 | 期颐 | 《礼记·曲礼》 | 九十岁称为“期颐”,意为待养 |
三、结语
古代对年龄的别称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,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人生阶段的深刻理解。这些别称不仅是历史的印记,也是我们今天了解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窗口。通过了解这些别称,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古人对生命与时间的态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