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舍生取义什么意思】“舍生取义”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,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:生命是我想要的,道义也是我想要的,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,那么宁愿牺牲生命也要选择道义。
“舍生取义”强调的是在面临生死抉择时,为了维护更高的道德原则或正义事业,宁可放弃生命。它体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,被后世许多仁人志士奉为人生信条。
一、
“舍生取义”是一种以道义高于生命的哲学观念,强调在关键时刻为了坚守正道、维护正义,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。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,常被用来赞美那些为国家、民族或理想而英勇献身的人。
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古代文人的言行中,也在现代社会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,如在面对不公、坚持真理或保护他人时所表现出的勇气与担当。
二、表格对比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出处 | 《孟子·告子上》 |
原文 | “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” |
含义 | 在生命与道义无法兼顾时,选择道义而舍弃生命。 |
核心思想 | 道义高于生命,强调精神价值胜于物质生命。 |
文化影响 | 激励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、国家、民族而奋斗,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精神象征。 |
现代意义 | 在现代社会中,也可理解为为了正义、良知、责任而勇敢前行,不惧牺牲。 |
典型人物 | 文天祥、岳飞、林觉民等历史人物,均以实际行动诠释“舍生取义”的精神。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舍生取义”不仅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人生信念和价值选择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困境时,应坚守内心的原则与信仰,做一个有担当、有骨气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