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阳春白雪的解释】“阳春白雪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源自古代文学典故,常用来形容高雅、深奥的艺术作品或思想境界。它不仅在诗词中频繁出现,也广泛应用于现代文化语境中,象征着一种超越世俗、富有美感与哲理的审美追求。
一、词语来源与含义
“阳春白雪”最早见于《楚辞·宋玉对楚王问》:“其曲弥高,其和弥寡。”后来,“阳春白雪”被用来比喻高雅、不为大众所理解的艺术形式。其中,“阳春”指春天的温暖阳光,象征美好与希望;“白雪”则代表纯洁、高远,两者结合,寓意高雅而不俗的意境。
二、用法与引申义
使用场景 | 含义说明 |
文学艺术 | 形容高雅、难懂的作品,如古琴曲、诗歌等 |
思想境界 | 比喻高尚、超脱的精神追求 |
社会现象 | 常用于批评某些文化脱离群众、缺乏共鸣的现象 |
三、相关典故与例子
- 典故:战国时期,楚国大夫宋玉在回答楚王关于“曲高和寡”的问题时,用“阳春白雪”来比喻高雅的音乐,指出其难以被大众理解。
- 例子:
- “他的画作充满哲思,可谓阳春白雪,非一般人能欣赏。”
- “这首古琴曲旋律优美,堪称阳春白雪的典范。”
四、与其他成语对比
成语 | 含义 | 与“阳春白雪”的区别 |
下里巴人 | 指通俗、大众化的艺术形式 | 与“阳春白雪”形成鲜明对比 |
阳关三叠 | 古代送别曲名,后泛指离别之情 | 更强调情感表达,而非艺术高度 |
曲高和寡 | 指曲调高雅,知音稀少 | 与“阳春白雪”意义相近,但更侧重“少” |
五、总结
“阳春白雪”不仅是对艺术风格的描述,更是对精神境界的一种赞美。它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高雅、纯粹之美的追求,同时也提醒人们,在欣赏艺术时,不应只看表面,而应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思想与情感。
关键词 | 解释 |
阳春白雪 | 比喻高雅、深奥的艺术或思想 |
起源 | 《楚辞·宋玉对楚王问》 |
用法 | 描述艺术、思想、文化等层面的高雅性 |
对比 | 与“下里巴人”相对,体现艺术的层次差异 |
引申义 | 表达对纯粹、高尚事物的推崇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