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荼毒生民的基础解释是什么】“荼毒生民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对百姓的残害和压迫。在历史、文学或政治语境中,这一词语往往带有强烈的批判意味,用来指责统治者或权力机构对民众的残酷对待。以下是对“荼毒生民”的基础解释及相关信息的总结。
一、基础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荼毒生民 |
拼音 | tú dú shēng mín |
字面意思 | “荼毒”意为残害、毒害;“生民”指百姓、人民。整体意思是“残害百姓”。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尤其是历史、文学或政论文章中,表达对暴政或压迫的批评。 |
出处 | 最早见于《尚书·大禹谟》:“虐政虐民,谓之‘荼毒’。”后世多沿用此义。 |
用例 | 如《资治通鉴》中曾有“其政苛急,民不聊生,可谓荼毒生民矣。” |
二、词语解析
- 荼(tú):原指一种苦味的草,引申为“痛苦、残害”。
- 毒(dú):有害、伤害之意。
- 生民:即“百姓”,古代常用“生民”指代普通民众,强调其生存状态。
因此,“荼毒生民”可以理解为“对百姓进行残酷的伤害与压迫”。
三、使用场景与语境
1. 历史评价:常用于评价古代帝王或统治者的暴政,如秦始皇、隋炀帝等。
2. 文学创作:在诗词、小说中用于渲染社会黑暗、人民苦难。
3. 政治评论:现代语境下,可用于批评某些政策或行为对民众造成的负面影响。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型 | 词语 |
近义词 | 残害百姓、苛政虐民、鱼肉百姓 |
反义词 | 爱民如子、仁政爱民、休养生息 |
五、总结
“荼毒生民”是一个具有强烈道德色彩的成语,主要表达对百姓遭受残害的不满与谴责。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追求,也提醒后人关注民生、反对暴政。在现代语境中,虽不常用,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民本思想仍值得深思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该成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应用或具体典故,可继续提问。